「最近小便有很多泡泡,是不是腎臟出了問題?」這是腎臟科門診患者最常提及的問題之一,同時也是許多人心中的疑慮。

一般而言,小便起泡是個人感覺,不一定與腎臟疾病劃上等號。就理論來說,泡沬產生的多寡和衝力有關,解尿時由於膀胱內外壓力的改變,加上尿液沖激到馬桶而產生泡沫,因此,站立解尿的男性較女性易發現泡沫尿。尿液濃度越高、表面張力越大(大多與尿液中有機物質有關,如:尿素),也越容易產生泡沫、並存在越久,以觀察早晨第一次解尿為例,由於經歷了長時間未喝水,尿液較為濃縮,使得尿中溶質(含氮廢物、電解質、鹽類)濃度相對提高,合併尿液表面張力提升,因此排尿時易起泡。

然而,泡沫尿的出現,也可能代表身體某方面的警訊。最常見的,當屬糖尿病控制不佳,導致尿糖或酮體含量增高,影響尿液的酸鹼度,使尿液表面張力增高;另外,心臟或腎功能不佳、發燒、運動、情緒變化(如:大怒)、氣候及冷熱交替、女性生理期、分娩等,皆可造成尿蛋白增加,而膽道疾病或溶血性疾病讓尿中膽红素上升,膀胱發炎、泌尿道感染、膀胱癌等,則會改變尿液的原有成分,使其易產生氣泡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在慢性腎臟病或已進入末期腎病變(意即需要透析)的病患,其小便並不一定會出現泡泡增加的情形,因此,絕不可單獨從有無泡沫尿一事,來判定腎臟是否有問題。

那麼,當尿液出現泡泡時,如何分辨其為泡沫尿或蛋白尿?建議可先以肉眼觀察,若因溶質較多所造成的泡泡,通常較大、較易化開,若是蛋白尿,泡泡則較細緻且黏稠,不會馬上化開,但兩者有時不一定能輕易區隔。再者,蛋白尿的出現,可能僅反映身體生理現況(生理性),又或者與某些疾病相關,故在評估時,除了透過詳細的病史詢問、身體檢查,還必須加上「定性」及「定量」的檢驗。而常見蛋白尿分類與成因包括:

1.暫時性:

常見於脫水、發燒、暴露寒冷氣候、運動、服用止痛藥,或懷孕等情況。

2.姿勢性:

常在年輕人身上發現。患者早上的小便無異狀,經過長時間活動、走路、劇烈運動、站立或前屈,便出現蛋白尿,讓病人平躺後再次收集測量,則蛋白尿消失。

3.間歇性:

反覆性膀胱炎、腎盂腎炎所致,一旦感染受到控制,蛋白尿就會消失。

4.持續性(病理性):

腎絲球腎炎、糖尿病腎病變、紅斑性狼瘡等,引起腎絲球或腎小管發生不可逆的破壞,若未及時、積極的處理,可能導致末期腎病變。

總之,「小便有泡泡」並不代表腎臟出問題,「小便沒有泡泡」也不意謂腎臟功能正常。若能養成每天觀察起床後第一泡小便的變化,當泡沫出現時,不要驚慌、也不要掉以輕心,詢求醫師的專業診斷,便可消除心中的疑慮。